WFU

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

TIFA 依據真實


觀眾:王姿文

時間: 2016 年 03 月 06 日 14:30
地點: 國家戲劇院
演出: 依據真實 d'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
團體: CCN de Montpellier L-R (法國蒙皮里耶國立舞蹈中心)
編導: Christian Rizzo
音樂: Didier Ambact & King q4
舞者:
Fabien Almakiewicz, Yaïr Barelli, Massimo Fusco,
Miguel Garcia Llorens, Pep Garrigues, Kerem Gelebek,
Filipe Lourenço, Roberto Martínez




依據真實


會說依據真實,是因為這個作品的創作過程都和抽象有關。但所有抽象的作品,都有個來自於真實的基礎,真實的想法,真實的舞者,與真實的故事。

所以  Christian Rizzo 希望大家不要害怕抽象的舞蹈,畢竟抽象的舞蹈是因為大家想要去尋找真實。

回到作品本身,是來自真實的記憶,一個 Rizzo 在伊斯坦堡的目擊民俗舞蹈的經驗。於是便建構了如此一個真實的群體,用真實的身體、真實的工作、創造出這個真實的作品。



關於樂團


這次演出是採取演員與重金屬搖滾樂手 Didier Ambact、King Q4 一起共創的作品。

現場便由兩架爵士鼓同步演出,取代了一般認知中的傳統樂器,但其實搖滾樂何嘗又不是當下世代的民俗音樂呢?

最能代表當代民俗元素的是搖滾樂,隨音樂甩頭、舞動的搖滾樂迷,如同民俗舞者在重複舞步中逐步進入一種極度瘋狂的狀態。

重金屬打擊的現場感特強,除了視覺上,聽覺的呈現上特別震撼,定拍的節奏每敲響一下,心也就跟著被重擊了一下。



關於作品


在本次舞作中,探討的是:如何去構成一個群體?

或許是在於每個人,最終都走到自己的位置,包括死亡。

死亡是劇場必會呈現的一個題材,而作品中還融入了台灣的鬼魂文化。

整體的架構看似抽象,但其實除了最後三分鐘外,並沒有即興的成分在。想傳達的便是,群體一開始的構成,大多是藉由共同的語言與法則,但一旦成型後,接下來的傳承與延續就是靠群體的人們互相影響,互相扶持所建構。這便是最後三分鐘的即興想要傳達的。

圓形的象徵常常出現在各種民族舞蹈中。而最後那圓形的陣型,則是本作品想要探討的另一個問題:到底民俗是什麼?在民俗中,我們共通有的東西又為何?



後記


  1. 在最後的演後座談後,觀眾有問到為何不使用女性舞者?

    Rizzo 笑道之前也有做過全部女舞者的作品,可是卻沒有人問說為何全部都是女舞者,但像這次使用全部男舞者,卻一直被問為什麼XDD

    其實這次除了探討所謂的群體與民俗外,另一個主題便是想要探討男性是什麼?所以作品中不乏陽剛、力量、搏鬥等的呈現。


  2. 所以有觀眾問到少了一個舞者,對於這次的演出是否有什麼影響?還是其實可以有更多或更少的舞者來演出?

    原來這個作品一開始是為了八位舞者做的創作,只是在上飛機前有位舞者生了重病,無法上飛機,所以就和剩下的七個人,臨時一起重新創作出這個七人制的舞蹈作品。

    對此有觀眾提到雖然是重新編制的作品,但舞者間的默契卻特好,其實是因為這個作品已經在世界巡迴演出上百場,加上每位舞者都有自己的意識,所以才能在短時間有默契地完成任務。

    其實關鍵在於所有人都有這個慾望想去完成這個作品,生命也是一樣。


  3. 原期待同時身為編舞家、舞台設計師、時尚設計師等多重身分,並被《Les Echos》評為「法國舞蹈界裡,難以被歸類的一位藝術家」的 Rizzo ,在這次舞蹈作品中會有特別的設計,卻沒想舞台、服裝、到造型上,都選擇回歸到最原始而樸實的呈現方式 -- 那最真實的樣貌。

    d'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
    依據真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