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

學習的王道



讀者:王姿文


感謝唐悠悠介紹,只因為在發現我的天才一書中,測出的天賦是學習者,進而注意到這本書名充滿霸氣的作品 (但確切來說,應該要翻作「學習的藝術」,這種「____的藝術」菜市場書名才是XP)。


又因為某次聊天時,談到我們這群四處聽講的朋友,說不定可以形成某種物流系統,嘗試營運的情況,便是在超領時向唐大借閱,在新思惟 2015 青年研究論壇時歸還~ XD





 天 才 小 棋 王 



本書作者 Josh Waitzkin 世界西洋棋八冠王與太極拳推手世界冠軍,也是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 書籍與電影(台灣譯作天才小棋王;中國譯作王者之旅) 的主角原型。


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作者氣盛的個性使然,整本書在描述語氣上相當志得意滿 (像是每次描述比賽時,會先著墨於對方多麼強大或卑鄙,然後再由堅毅的自己戰勝之~ XP),但整體來說其實相當精采。



 學 習 技 巧 



寄居蟹脫離舊殼、尋覓新殼的過程,就是學習和成長的起點


雖說是學習的王道,但實際講的,主要是作者如何培養出西洋棋、與太極推手競賽的勝績,還有這一路上的挫折、成長與心理調適。以下便談談幾個印象特別深刻的部分。



順勢而為



在追求目標之時切勿失去自我風格,因為那是讓我們保持平衡的重心所在。


這部分提到作者一步步學習西洋棋技巧時,不同教練間,分歧的訓練方式與方向。以嚴密的訓練體系著名的 Mark Dvoretsky ,會在訓練之初,先將學生的信念完全擊潰,再重塑成其期望的模式,像馴服野馬般,將標準化的訓練強加於所有學生之上,如此的作風讓作者非常不以為然。


相較之下, Yuri Razuvaev 則認為應向「類似棋風」的名家學習,朝著優秀攻擊型棋手的目標邁進,而不是將具攻擊特質的棋手,強行改造成防禦型。簡而言之,標榜順應天賦與個人特質的學習模式。此外,作者在鑽研經典的攻擊式棋譜過程中,防禦技巧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茁壯,並沒有太大偏頗的問題。



真實偉大的樸實無華



讓我們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,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招式。


這關於基本招式的想法,讓我想到平時的專業訓練,即為基本動作紮根,因為一旦有緊急狀況時,最優選擇絕對是平常最確實的操作,而不是不熟練的高階技巧。當然進一步來說,如果平時在一般狀況中,能夠熟練各式處理方式,當困難狀況發生時,便能發揮強大的力量。


作者在書中也有提到「畫更小的圓」的概念。意即將大招式分解成小動作,將每一分解都練得精準確實,久而久之,每個招式的呈現,都會相當簡潔有力,是個追求質勝於量的概念。



內化成潛意識



真正的大師看的少,看進去的卻很多。


這部分和 Andy Hunt 在 Pragmatic Thinking and Learning (中國譯作:程序員的思維修煉) 所提到關於不同學習層次的概念相互呼應。提出應該要專注於鑽研的領域,逐步建立自己技能的脈絡,將大量資訊整合入潛意識中,借此強化自己的直覺反射與對整體狀況的體察。


或者簡單來說,大師會整合大量資訊,將之納入潛意識的直覺思維中,如此一來,便可使意念專注於特別重要的關鍵資訊上,以獲得更大的餘裕與優勢。我想所謂帶 spinal cord 上班便是如此概念的體現吧。



 心 理 戰 略 



比起學習技巧,在本書中更喜歡的是心理戰略的部分,畢竟作者從小就在各式的競賽中打滾,生活充滿了許多壓力與榮耀,又因書與電影而聲名大噪,少年得志讓作者在心情調適與心理戰上,有其特別的一套。


得到全國冠軍之後,我發現世界仍和幾天前一模一樣,我還是我。.....成功的滋味之所以美好,在於其稍縱即逝,不妨在享受勝利時深吸一口氣,再慢慢吐出,細想從中所學到的經驗,接著往下一個考驗與冒險邁進。


因此在學習過程中,除了技巧的嫻熟與經驗的累積外,比賽過程中如何穩住自己的情緒,並攻破對方的心理,則是書中另一個著墨的重點,畢竟心理狀態,對於整體表現可以有相當深遠的影響。



專注狀態



深入日常的平淡,去挖掘蘊藏在人生中的豐富,才是成功以及幸福快樂的泉源。


如果要讓自己隨心所欲地進入專注狀態,不妨將之轉變成一種生活方式,熟悉壓力與復原的消長節奏,並將之融入生活中。畢竟適度的放鬆才能維繫更長遠的專注,特別是要練就在高度壓力下放鬆的能力,能在「專注」與「放鬆」中自由切換,才是提升抗壓性與穩定性的關鍵。


只是要如何辦到? 作者 Josh 提到了啟動專注的儀式:在生活中找尋一個放鬆又專注的活動,將之組成一個包含四五個步驟的固定儀式,時常練習之,讓這個儀式與專注狀態相連接,如此一來,在重要活動前進行這套儀式的話,便可觸發專注,以達到最佳狀態。



化情緒為助力



將外在環境與創造思考過程整合為一。

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不是壓抑情緒,而是化情緒為助力,必須要將情緒轉化為高度專注,而不是壓抑自己。


這段應該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吧,有時候面對生活中需要高度專注的重要時刻,或是被不合理激怒的時候,過度情緒衝擊下,往往容易把事情搞砸。


常見的做法莫過於壓抑情緒,冷漠面對,修行者可能會提倡「心如明鏡台」那般的驅離情緒,冷靜以待,但其實更高明的作法,在於觀察並正視自己的情緒,將之融入靈感,化作正向動力。


像是作者曾在面對對手的小動作時,有暴跳如雷、表現失常的反應,但追根究柢,其實只是因為害怕,不知該如何應對的防禦反射,當體認到自己對於如此狀況的心理反應後,往後面對各式心理戰時,便能無視於對方的激怒,反倒可以逸待勞,待對方其自亂陣腳。


真正過人的競爭心理學家非常留意自己的情緒轉換,和隨之獲得的創意潛力。


書中還有提到,曾有西洋棋手,會依據當天的情緒狀態,來訂立當天的作戰計畫,並認為如果自己的情緒與棋步能協調一致的話,下棋會更有靈感。


相較於否定情緒,不如接納之、觀察之、處理之、疏導之,並在創意湧現時善加利用,甚至進一步體認到自己在哪種情緒狀態下,可以達到最佳的狀態,如同啟動專注模式那般,建立一套觸發優勢情緒的機制。


這部分相當耐人尋味。



 後 記 



整體來說,就像在閱讀一則完美結合天賦與熱情的故事。與其說 Josh 是天才,他的確是,但看到的,更多是其專注在學習與追求卓越的各式努力。


只是這故事如果發生在台灣,這孩子的家長,有可能在發現孩子對西洋棋的天賦後,不再強調課業,反倒特地聘請名師栽培西洋棋或是其他天賦技能嗎? 甚至順著孩子的意,任其在公園與一群抽菸喝酒無所事事的叔伯們磨練棋藝嗎?


順帶一提,這應該是我在翻譯書的閱讀中,提到台灣最多次的一本。只是細讀之下,除了讚揚台灣太極推手猶如全國運動,且高手輩出之外,也講述了台灣太極協會如何投機取巧、臨時更改賽制、不公平的計分、擅自延長比賽時間、臨時強制外國人參加專為外國人的加賽以耗損其體力.......有種在看韓國世運賽的錯覺,但主詞偏偏是台灣。有時會護短地想說可能是溝通不良所致,但畢竟不在圈子內,所以也不好說什麼......。



延伸閱讀:



財團法人中華太極館董事長 吳榮輝 回覆「學習的王道」作者之誤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