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

如何避免太白目? (上)



作者:王姿文


很開心的發現之前如何才能不腦殘一文發佈之後,陸續有朋友開始閱讀並寫心得,甚至還說要看第二第三遍,因此本篇接續之前如何才能不腦殘提到的眾多思考偏誤,著重於 Rolf Dobelli 的另一本書 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 (台譯作行為的藝術,強國譯作明智行動的藝術)。


Edited from (c) http://www.ccademy.com/



面對敵人,請提供他塞滿字的簡報大量訊息



Information Bias (信息偏誤)


信息偏誤這項目還蠻有趣的,和之前選擇越多越難決定有異曲同工之妙,它指的是:「以為掌握的信息越多,做出決定就越好」的偏誤。


檢查做越詳細越有助健康? 像日前台中市長林佳龍提出的心臟超音波篩檢,真的有助於學童的心臟健康嗎? (延伸閱讀:亂世俠醫--大規模心臟超音波篩檢,福利 or 圖利?)


回想到見實習的時候,會希望有各式各樣的檢查結果,越多越好,以印證書上各式線索,做起檢查也極其詳細,但之後當不分科住院醫師 (PGY) 時,一來對臨床越來越熟悉,二來事情越來越多,慢慢轉為較為聚焦的檢查,相對起來,老師們做的檢查更少,卻總是招招命中要害。


還有關於疾病的治療方式,由於醫病關係日益緊張,為了避免之後糾紛,會傾向將所有的治療方式都告知病家,只是知道最多的資訊便能做出最好/適合的選擇嗎?


只是反過來想,信息越少,真的會做出越好的決定嗎? 又或者大海撈針式蒐集大量資訊,並不是為了做出更好的決定,只是在於還沒有能力萃取出關鍵信息,也正因為還沒有能力辨別資訊與雜訊,毫無頭緒中,決定依舊困難。

請你試著用最少的信息來生活,這樣你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。很多信息其實是沒有價值的 -- 即使人們知道。

或者重點在於,資訊中到底有沒有關鍵資訊? 如果有的話,試著去蕪存菁吧。



算命與預言是怎麼辦到的?



Forer Effect (福勒效應)


每隔一陣子都會有推陳出新的算命類遊戲,無論是隨機跳出的 kuso 配對:




或是通過些許測驗題所得的配對結果:



長得結實又鬆軟的森林主人公,龍貓!像龍貓一樣可靠又單純的你,光是存在著就能給人帶來安全感,擁有與生俱來的穩重氣質.你很喜歡日常生活中的餘裕,周末時愛在家裡悠然自得地享受休息的時光.也因為你正面又開朗的性格,小小的事情也會讓你非常開心呢。

都有許多人表示答案相當準確,其他像是星座運勢之類的文章亦然,箇中奧秘到底為何?


這就要提到著名的 Forer Effect (又或稱作 Barnum Effect),意思是人們往往認為一種「籠統」、「一般性」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。很多懷疑論者認為,市面上占星與算命等都是如此心理的應用。


至於許多星座的分類論述,我想也許還參有 Conformation bias 的協同作用,像是在得知星座將自己歸類於某種特質後,便有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找尋如此特質的傾向,進一步證實自己正擁有如此特質。


所以這類的資訊,當作平時娛樂還不賴,至於要不要全信就見仁見智囉~



延伸閱讀


Bertram Forer 之原始心理試驗文章

Psychiology today 討論之相關文章



一番寒徹骨後的梅花特別香



Effort Justification (勞力辯證)


勞力辯證指的是:當人們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,便會對其結果期望過高。常見的例子像是老兵喜歡秀傷疤、純手工訂價較高、此外像是「入門測試/門檻」越困難的團體組織,其團體的自豪感會越強,無論是擠破頭的明星科系,又或是傳說中的 Mensa 俱樂部皆然。


另一種形式的勞力辯證便是所謂的「宜家效應」:自己 DIY 的東西比現成設計師作品更為珍貴、自己織的衣物會較為珍惜。或許是因為深刻的沉沒成本 (經歷/勞力/痛苦),使得成果高於其應有的價值?


一旦了解如此現象,往後在評斷自己的創作時,應時時提醒自己,即使已在某件事物上下了許多工夫,也要保持一定距離去看待其結果,它僅只是個結果,如此一來或許便可以盡量避免敝帚自珍的陷阱了。



延伸閱讀


和勞力辯證無關,但和苦難有關的論述 ( 2014 年一月羅輯思維的 60 秒語音文章)



誰? 該用何種形式? 來做志工



Volunteer's Folly


書中論述一位攝影師想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」,而考慮為瀕危鳥類作鳥舍的志工服務,是件多麼不理性的行為。因其最佳解應為攝影師多作一天的工作,將所得雇請專業的木匠,使之製作質量更多更好的鳥舍,如此一來,比起親自動手,將為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」作出更多貢獻。


這時候就是利他主義的常見問題了:完全的無私是否存在?

志工最強烈的動機是共同塑造社會的民主訴求,其次是與社會接觸、從中得到樂趣、獲得新的經驗等等。這不是無私忘我,嚴格來說,每個在志工活動獲得滿足感的人,都不是純粹的利他主義。

因此書中提到:只有當可以利用自己專業知識時,志工工作才是有意義的。當然這有例外,就是名人的號召力:當一個名人展示自己如何參與志工活動時,將會有很大的宣傳與號召力。因此對於市井小民們,除非是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,否則不應該參加志工活動,而應捐些錢才是最實際的方法。


恩,我沒有暗指什麼。



延伸閱讀



如何避免太白目? (下)

如何才能不腦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