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

如何才能不腦殘?



作者:王姿文


近來翻到一本書,除了大呼過癮外,隱隱覺得和之前羅胖的講述略有呼應,赫然發現原來這正是羅輯思維 2013 怎么当个明白人 的選書,視頻中除了強調經濟學的重要、推薦王福重的人人都愛經濟學外,其主要內容多來自 Rolf Dobelli 的兩本書:



Edited from (c) http://www.vebidoo.de/


這兩本書看似不同,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,目的都在探討我們決策與行動上的盲點,每本書各有 52 個主題,論述了 52 + 52 = 104 個迷思,並針對每個迷思,附有一幀精美插圖與精采案例說明,閱讀起來相當輕鬆而愉快。以下選錄了一些相關迷思與一些小想法。



沉沒成本 v.s. 機會成本



(c) Rolf Dobelli

關於沉沒成本的例子,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:


對於沉沒成本,與其執著於過去,倒不如從當下的角度審視未來,思考什麼才是對自己有意義的決定與投資。換而言之,當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斷加碼時,可以基於任何理由,但絕對不能只是因為已經投注了許多資源於其中


所以對於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的差別,我想如果是因為有「明確目標」而繼續努力向前的話,面對的只是「機會成本」的抉擇;但如果只是因為「不甘過去」的投資而執意向前,那只是加深「沉沒成本」罷了。



錯誤的地圖比沒有地圖更可怕



(c) Rolf Dobelli

現成偏誤 (Availability bias) 的意思是:我們會借助身邊易取得的現成例子,來描繪相關事物的全部圖像,有些以偏概全的概念。這類的例子其實不少見:




還記得之前在臨床,遇過許多病患在被告知診斷重大疾病之後,便不再回診治療,等到再次見面時,已是藥石罔效的末期,一問之下,才知道原來是聽信許多「朋友」的「神奇治癒經驗」,而放棄在關鍵時機接受常規醫療處置。


這其實是因為我們面對轟動吸睛的消息時,會下意識的將之增添許多可能性,但對於能見度低的事物,則會自動低估其比例。像是死於無差別殺人或是恐怖攻擊的人會比我們想像中少,但是死於自殺的人會比我們想像中的多,就是類似的例子。


要避免現成偏誤的最好方法,其實就是多方學習開拓視野,或結交一些與自己生活經驗與思考方式迥異的朋友。盡信書不如無書,如果手邊沒有對的地圖,試試不用地圖的旅行又何妨?



我相信~ I believe!



(c) Rolf Dobelli


書中舉減肥菜單為例,在試行時每天都站到磅秤上量體重,如果下降就歸功於減肥餐的功效,如果上升則當作正常的波動,幾個月後即使體重絲毫沒有改變,仍深信減肥餐的功能。


這讓蚊仔的思緒飄回小時候對民間偏方的質疑,如果食用後健康有好轉就當作是其神奇的療效,如果沒有好轉則被當作理所當然,這某種程度也是個確認偏誤(Conformation bias)的例子。


人們總會將得到的資訊與結果解釋成合乎既有信仰的傾向,如有牴觸者,不是自動忽略就是歸因於「特殊狀況」。


確認偏誤在 Frank Kardes 的 Consumer Behavior 一書中定義得很好:
The tendency of consumers to interpret ambigious evidence as consistent with their current beliefs.

(c) Rolf Dobelli


如何才能避免確認偏誤? 或許可以嘗試將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寫下,試圖找出其否定的證明事例,試著否定自己珍視的信仰,在辯證中確認自己的方向。或許蚊仔就可以試著由否定「急重症是有意義、讓人熱血沸騰的事」,來肯定其價值?!


或者來看看自助餐巴菲特談論如何避免確認偏誤~:D


延伸閱讀 (英文)


How Warren Buffett Avoids Getting Trapped by Confirmation Bias



為何選擇更多反而是更少?



(c) Rolf Dobelli


有時選擇更多反而更難選擇,在 Barry Schwartz 的 The Paradox of Choice : Why More is Less (台灣譯作只想買條牛仔褲) 一書中,就有提到如此選擇弔詭,主要來自於三大原因:

  1. 大量選項反而使我們內心一片茫然。
  2. 大量選項會導致不良的決定。
  3. 大量選項會導致不滿。

通常面對眾多選擇,往往會有個想要選到「最好」的執念,這正是讓眾多選擇更加困難的原因,因此如果要跳脫這個框架,首先要先清楚知道自己「想要」什麼,將需求列出,再從眾多選擇中挑出「符合期望」的,也就是重點應該放在挑出「夠好」且「適合自己」的選項。


猶記前陣子在討論電子閱讀的硬體時,臉友們熱烈討論精銳盡出,洋洋灑灑列出當下各種機型,如果看到如此長的清單,極有可能在各個性能、重量、大小與價錢的比較中舉棋不定。但當初蚊仔的著眼點在於「可朗讀」與「深入敵營體驗強國互聯網」,所以在入手小米平板時並沒有太多猶豫。


又或者舉棋不定的源頭,其實只在於比較心理作祟,與不清楚自己需要/想要什麼?



書中還有許多諸如為何共識可能是危險的? 為何該藐視權威? 為何樂透的彩金會越來越大? 為何餅乾越少越可口? 為何會為了追求零風險而付出過多資源?為何成功都是自己的功勞,失敗都是外在的因素? 為何衰的都是我? 如何分辨新手運或是實力?.......等等有趣的論述,許多都可以和生活中發生的各大小事做連結,讓人越看越覺得興味盎然。




如何才能不腦殘?


 "It is easy. You just chip away the stone that doesn't look like David."
-- Michelangelo

教皇曾經向米開朗基羅請教雕刻大衛像的秘密。米開朗基羅答道:很簡單,我把所有不是大衛的大理石去除,大衛便誕生了。


如同作者 Rolf Dobelli 在序中提到:

我們並不很明確知道為什麼我們成功,也並不很明確知道什麼使我們幸福,但我們很清楚知道甚麼會破壞幸福。負面認知(不該做什麼)比正面認知(該做什麼)的影響更大。......我的願望很簡單,如果我們能成功避開這些最嚴重的思維錯誤 -- 無論是在個人生活中,或是在職業或政治的決策上,我們的幸福將會有一個量的提升。總而言之,我們不需要額外的智慧,新的想法或是更多行動,我們只需要更少的愚蠢。這條提升之路是通過否定的方式實現的。

所以我想,如何才能不腦殘,其實就是羅胖所問的:怎樣當個明白人?